红杉资本投Web3了吗 从谨慎押注到生态布局的双轨并行
当“Web3”成为科技圈最热的叙事之一,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:曾孵化谷歌、字节跳动、阿里巴巴的顶级VC红杉资本,是否已入场这个去中心化的新世界?答案并非简单的“是”或“否”,而是展现出一条“谨慎但坚定”的布局路径——从早期对基础设施的间接押注,到如今对垂直赛道的深度参与,红杉正以“双轨并行”的策略,在Web3浪潮中寻找下一代巨头。
从“怀疑”到“关注”:基础设施的早期埋伏
在Web3的萌芽阶段(2020-2021年),红杉的态度相对保守,并未像a16z那样高调“All in”,但并未完全缺席,其早期布局更多聚焦于“Web3基础设施”,即支撑去中心化应用(DApp)运行的底层技术,而非直接炒作概念。
2021年,红杉资本中国基金领投了去中心化存储项目Filecoin(代币FIL)的融资,该项目旨在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存储网络,解决传统中心化存储的成本和信任问题,同年,美国红杉也参与了以太坊扩容方案Arbitrum的种子轮融资,后者通过Layer 2技术提升以太坊的交易效率,被视为Web3“高速公路”的关键基建,这些投资本质上是“赌赛道”:红杉认为,无论最终应用形态如何,区块链的底层设施(存储、计算、互操作性)必然是价值的核心载体。

从“间接”到“直接”:垂直赛道的深度加码
随着Web3生态的成熟(2022年至今),红杉的布局策略明显转向“直接参与”,开始在DeFi(去中心化金融)、NFT(非同质化代币)、GameFi(游戏+金融)等垂直赛道下重注,甚至通过旗下基金直接持有代币。
2022年,红杉资本领投了去中心化衍生品协议dYdX的B轮融资,金额高达1亿美元,dYdX是DeFi领域的头部项目,支持高杠杆的永续合约交易,其代币DYDX也于同年登陆交易所,红杉通过这次投资不仅获得了财务回报,更在DeFi基础设施领域占据了关键位置,同年,红杉还参与了NFT交易平台OpenSea的C轮融资(尽管最终因监管原因撤回,但早期调研显示其对赛道高度关注),并布局了GameFi项目StepN(通过“边走边赚”模式融合运动与区块链)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红杉资本在2023年成立了专门的“Web3投资小组”,由前Coinbase高管牵头,重点考察Layer1公链、Layer2解决方案、DAO(去中心化自治组织)基础设施等方向,甚至开始尝试通过旗下基金直接投资优质项目的代币——这在传统VC中并不多见,意味着红杉不再满足于“股权回报”,而是追求“代币增值+生态影响力”的双重收益。
风险与平衡:红杉的Web3“生存法则”
红杉的Web3布局并非没有“包袱”,作为传统VC的标杆,其“中心化”的投资逻辑与Web3“去中心化”的核心理念存在天然张力,红杉曾因在Solana生态中的投资(如FTX暴雷事件中的关联项目)遭受质疑,暴露出在加密市场中的“风险敞口”问题。
对此,红杉的策略是“平衡”: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项目风险,避免重仓“明星项目”带来的黑天鹅事件;强调“合规优先”,选择在新加坡、瑞士等加密友好的司法管辖区进行布局,规避监管不确定性,红杉还积极与Web3原生机构合作,如与a16z、Paradigm等共同投资生态项目,通过“资源联盟”弥补自身在去中心化生态中的经验短板。
在争议中寻找下一个“谷歌”
红杉资本对Web3的投资,本质上是一场“价值发现”的游戏——它不相信“空气币”的炒作,但坚信“技术革命”的力量,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层,从间接股权到直接代币,红杉正以“渐进式激进”的姿态,在Web3的浪潮中寻找下一个“谷歌”或“字节跳动”。
Web3的未来仍充满变数: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、技术瓶颈的突破难度、用户习惯的培养周期,都是红杉需要面对的挑战,但对于顶级VC而言,真正的机会永远藏在争议与不确定性中——正如红杉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重仓亚马逊,在2010年移动互联网萌芽时押注腾讯,今天的Web3布局,或许正是它对“下一代计算范式”的又一次豪赌。
